咨询电话:021-63852056
欢迎访问 上海华侨书画院官网!
最新资讯
华侨画坛
华侨画坛栏目
友情链接
书画名家
思想者永生
来源:李伦新 | 作者:李伦新 | 发布时间: 2013-01-01 | 1469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元化先生驾鹤仙逝以来,我对先生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化,先生的音容笑貌常常清晰地映现在我的脑际,先生给我的关爱和教诲历历如在目前,先生思想凝结成的著作我还要继续拜读,思想者王元化先生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早就知道先生的大名,只是心怀敬仰,并没有想过能有缘面见以便向先生请教。1993年初,我奉调到上海市文联任职,在初步了解了这个单位的性质特点和目前的基本情况以后,我想自己要当一段时间上海文艺界的服务员了,就决定首先登门拜访包括巴金、柯灵、王元化等老同志,听取意见。王元生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长者,是学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从案头站起身来接待来访者时,手里还拿着一支钢笔呢。

文联要热诚地为文艺家服务,不能只限于开开会提提要求,而要办实事、求实效,帮助文艺家解决实际困难,文艺家才会觉得文联是自己的家。元化先生的这些宝贵意见,使我这个转岗到新单位的人豁然开朗。当我和我的同事经过努力筹集,成立了初具规模的文艺创作资金,开始为包括元化先生在内的正在创作长篇巨著的文艺家提供服务,送上微不足道的资助时,元化先生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和做法,却婉言谢绝,坚决要求我们去资助别的更需要的同志!这使我对元化先生的了解和敬佩又增加了一分,从此,元化先生成为我心目中的前辈和师长,在可能情况下,我要求自己多多前去拜望和请教。

在我多年积累形成的印象中,元化先生的寓所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学说文化气氛,这里不仅壁挂名人字画,橱柜放着名家名作,书香四溢;而且常常是高朋满座,高谈阔论,就某个问题热烈而又理性地各抒己见,随意而又自由地相互讨论。记得有一次我应约前往,元化先生还在内室接待来访者,他让我稍坐。正在这时,又有叩门声响,门开处,只见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男子,用不算流利的中国话,自称是王元化先生的学生,名叫高大伟,是从法国前来拜访先生……

当然,我有时也参与这样的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则和先生个别促膝谈心,每每都有心之所得,历史的或现实的,哲学的或文学的,使我这个没有读过高校的人受益非浅。我得益于元化先生的何止这些?先生每有新著出版,总是亲笔题签“伦新同志惠正”赠我,更令我感慨万端的是,那次我刚走进庆余别墅寓所,先生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幅亲笔题字赠我;我双手接过,展开拜读,写的是:“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避危险。录胡适语书赠伦新先生”。我读着读着不禁凝神沉思,联想到元化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用笔工作的人,我最向往的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留下一点不媚时、不曲学阿世而对人有益的东西。我也愿意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风险。”使我顿时领悟到这是先生的一片深情厚谊,是先生对我的教导和要求,我当时的心情不是用感谢二字所能表达的,我要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去努力实践!

萧丁同志在悼念王元化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在我的印象中,元化先生的晚年,除了做学问,就是关心人。他对于亲近的人,有一种特别慈爱的感情。几个月不见,便叨之念之。我每次去看他,他总是问:‘小龚(龚心瀚)回来了吧?’‘(陈)念云还好吗?’‘(李)伦新见到过吗?’想起这些人,总是深深的关注,暖暖的情怀。”是的,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先生总是关心地问我写作和身体的情况,还告诉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当我前去请他担任海派文化丛书编委会顾问时,先生欣然同意,还对我热情指导。那天我和萧丁同志到瑞金医院看望时,先生的病情已经相当沉重,看来病势已难以逆转,但先生的神情还是那样安详,思路还是那样清晰,不时睁开那对智者的眼睛看我们一下,说句话后又闭目养神。没想到这次探望竟然是诀别!

思想者王元化先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