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在西冷春拍中以1.67亿元成交。自此,海派名家的画价挤身于亿元行列。
2010年5月,张大千《爱痕湖》在嘉德春拍中,以1.008亿元收槌;2011年11月李可染《长征》在嘉德秋拍中以1.075亿元成交;2010年12月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在瀚海秋拍中以1.7亿元创下拍卖纪录;2011年5月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在嘉德春拍中又以4.25亿元创下中国画的拍卖新纪录,这一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沉默了许多年的中国书画作品价格,为何突然暴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经济多年走强,国人手中有大量现钱,特别是小部分上市企业一夜暴富,手握大量现金不知所措,在股市、房市连续低迷中,只得流向艺术品市场。其次,对企业而言,购入艺术品的费用,进入税前列支,即可减轻税费,又可变为固定资产,随时可向银行抵押借贷。而最根本原因是买家憧憬着艺术品有无限的升值潜力,所以不惜砸下重金。
在暴涨的背后,却隐伏着危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暴富的日本人满世界搜罗印象派名家之作,以高价收购梵高、毕加索等人的作品,迅速拉高了全世界的艺术品拍卖价格。但随着日本经济的下滑,股市崩盘,泡沫也瞬间破灭。日本人当年以50亿美元收藏的艺术品,现在只值14亿美元。在日本各大银行的地库里,堆着许多作品,不知如何处理,当年的高价艺术品现在成了包袱。
在这里,告诫我们的艺术品投资者或投机者,要吸取日本人的教训,不要狂热冲动,想一想如果经济止步,谁来接最后一棒呢!
这股暴涨风潮也极大影响着当代书画家群体。由此许多人不甘寂寞,成了弄潮儿。有人流水线作画,大把捞钱;有人迅速涨价,少一分不卖;有人印刷自己的成名作,签名销售;更有人直接在名片上印:世界著名画家、世界书画协会顾问等等。凡此种种,群相百出,各有绝招。
面对暴涨风潮,每一位书画家都要冷静地思考,是甘耐寂寞,潜心创作,还是走上江湖,随潮起潮落?我想,毋庸置疑,浮躁的画家是不会画出好作品的。绘画艺术的本质,是心灵的袒露,以绘画来诉说胸中之美妙,或心灵之呐喊,那种浮躁的没有心灵感应的作品,怎么称得上是艺术品呢?处在暴涨的风潮中,画家要淡定自如。吴冠中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的画不值那么多钱,那是收藏家和拍卖行炒作的。吴老把金钱看的很淡,粗茶淡饭,布衣球鞋,蜗居陋室,全身心投入创作,所以才屡出佳作。我想,吴老才是画家们真正的榜样。
把艺术占为己有,把价格扔给市场。画家的使命是创作,否则,何来天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