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63852056
欢迎访问 上海华侨书画院官网!
书画名家
最新资讯
华侨画坛
华侨画坛栏目
友情链接
黎邦定 - 求意求韵求新境
    发布时间: 2013-01-01 00:00    
号砚奴,斋名竹石斋,1944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自幼爱好书画,曾得海上著名画家邓怀农、谢之光、王个、乔木亲授,擅长花鸟,兼攻山水。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海墨画会画师、上海市华侨书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创作员、上海杨浦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海派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老城厢书画会理事、农工党上海市委书画会成员、深圳市红荔画馆特约画师、上海吴昌硕艺术沙龙理事。 作品多次在大型画册、报刊、杂志上发表,艺术作品和活动受到多家电视台报道。还有作品被布拉格列宁博物馆、香港博物馆、澳门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十竹斋博物馆、孔子博物馆、齐白石纪念馆、王个纪念馆等国内外专业艺术机构所收藏。
黎邦定 - 求意求韵求新境

■朱鹏高

近日在大境阁,邦定兄赠我一本他的画集,我带回家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慢慢地读出了其中的味道。

写意花鸟的特点是写,对画家而言是基本功,也是最关键的。邦定做到了。他不仅很好的写,而且写的老辣,这就非常不易。花鸟画是个魔方,画得娴熟了,却落入了媚俗,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魔方。邦定已站在了魔方的外面。

写意花鸟的另一个特点是说,画家借助笔墨和画面,说出内心的话,说出与物象的对话。邦定也做到了。读着他的画,听他讲述着笔墨故事以及对物象的诠释,我感到他说得有法有度。

 

■李伦新

黎邦定先生比较容易引人注目,他身材高大,嗓音洪亮,头发已有一半花白,然容貌帅气而又潇洒,他待人热情诚恳而又能言之由衷。黎邦定擅长大写意花鸟,也工山水,他对绘画艺术始终不渝的执著追求和刻苦努力,以及他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倍受沪上文朋画友的好评。

黎邦定自幼爱好绘画。少年时得到半部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谱》,真是如获至宝,这《画谱》就成为了他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及长,他有幸拜师于海上名家乔木先生门下。乔木先生经常拿出老师江寒汀的画稿以及自己的手稿,让黎邦定反复临习,从一水一石、一枝一叶、一虫一翎开始苦练基本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志人,凭着黎邦定的刻苦用功,再加上他的悟性,很快熟练掌握了花鸟画的基本技法。江寒汀、乔木画风属小写意一路,或兼工带写,比较秀逸、清新。黎邦定的个性属于豪爽大气,他开始喜欢大写意一路。为进一步提高绘画的技能和修养,提高大写意的笔墨技巧,他又转师邓怀农、谢之光、王个等海上著名老画家。在这几位老画家的悉心指导下,黎邦定的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他的创作开始进入高峰期,花鸟画题材不断扩大,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不断变化,笔墨技法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黎邦定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风格。其画作屡屡参加国内外美术大展,有的还荣获大奖。不久就被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黎邦定的大写意花鸟画在海内外逐渐有了影响之后,有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了他的画作,电视台也来为他作专题报道,然而黎邦定却淡薄名利,他对自己提出的人生格言是:“始终自谦,淡泊明志,汲古铸新。”讲的真好,只有如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品行。人品高,画品才高。为什么黎邦定画的画是那样的生动感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道理不讲自明了。学无止境,他为了使自己的画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画出自己的个性、更上一层楼,又不断向古人学习,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石涛、八大山人、新罗山人那里汲取了不少传统的学养,开启了创新的法门。

摘自《淡泊明志 开启未来》


■龚继先

几年前,获观邦定创作的10米水墨手卷《墨荷野凫图》,卷上有车鹏飞、刘小晴、刘一闻等名家题署。拜读之余,获益匪浅,试为题写:“作画以水墨为不易,功力不逮则不可为。邦定兄此卷笔力雄强,墨色浑润,清逸之气扑面而来。展卷再三,感佩之至,因志数语。”我之有如此感受,缘于友人此作删拨大要,布局奇宕,虚实有致,浓淡相宜,尤其对水份的掌控既到位、又随意,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荷塘新葩不染俗尘、映日留馨的君子风度,描绘出野凫栖息自如、活泼可爱的千姿百态。这与其说是大自然的一支闲雅乐曲,倒莫如说是画家长期积累、自我诠释的一段心路历程。求意求韵是邦定艺术的鲜明特征,也是他挣脱古人藩篱、不受旧程式的束缚,去芜存箐,为己所用,与同仁拉开距离的明智选择。诸如此类的作品,我还读到他20米手卷《锦葩百禽图》,赏其造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析其构图,起承转合,平中寓奇;究其笔墨,熔南北两派为一炉,兼工带写,彩墨互融,产生情趣相谐、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而其审美取向结合传统笔墨技法又与都市当代人求新求美的欣赏口味丝丝相扣。人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以为具有新思路、新境界的美术作品才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而传誉后世。       

摘自《求意求韵求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