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63852056
欢迎访问 上海华侨书画院官网!
书画名家
最新资讯
华侨画坛
华侨画坛栏目
友情链接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发布时间: 2015-08-10 14:37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王亚岗

 

在美术馆,在博物馆,看了无数次的中国历代绘画展,眼前总显得黑糊糊、灰茫茫的一片,外国人调侃说我们中国画家都患有色盲症。已忘了何时何地,在一次不经意的浏览中,一幅青绿长卷显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心潮荡漾起来。

中国绘画,古称丹青,《说文解字》 中解释,“丹”为赤石(即红色),“青”字象征东方(即青色),《汉书苏武传》有:“竹帛所载,丹青所画”,这可能是最早称绘画为“丹青”了,即称丹青,那色彩肯定是丰富多彩的。看了敦煌壁画,才知道,唐之前的绘画主要还是用色彩来表现人物与自然风光的。

但五代、宋、元之后,可能受老子《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的影响,亦可能受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致,追求墨色成为了一种趋势,尤其是山水画,不管是北方山水画派的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还有南方山水画派的董源、巨然等,都崇尚水墨或淡设色山水,当然由于前面这些画家的努力,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可能在此时也忽然拐角,走上弯路,而且一走就是千年。

北宋后期,宋徽宗时,王希孟入宫中“画学”为生徒,此时他只有十几岁,起先他的画“未甚工”,但徽宗赵佶慧眼识才,亲授其法,指点笔墨,王希孟的画开始技法精进,超越矩度。他在十八岁时,用半年时间画了幅长1191.5厘米,纵51.5厘米的大青绿设色长卷,名曰 《千里江山图》,徽宗看后很满意,赐给了权倾朝野的蔡京,故蔡京在卷后作跋,以记此事。此图构思严密、色彩浓艳、用笔精细,成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在家中闲适之时,总要拿出珍藏版的一比一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欣赏,似看一部世界名著一样,百看不厌。这幅长卷开卷便见高山峰峦直插云表,继而冈峦绵延起伏,杂树丛生,平坡江边,村舍数间,环境幽静,人迹全无,江边细浪拍岸,水天之间,一抹远山,使江面更为辽阔无比,中有木桥独立,篱门半掩,孤舟自横。接下来有渔舟连接第二段。平缓的沙洲竹树茂密,疏影处是参差的农舍,有小路盘旋于山间,通向了很有气派的一座院落,绝壁之下的山谷,一泓瀑布缓缓倾泻,随后跌落成数级短瀑流入大江。亭台楼阁,画舫渔舟,人影绰绰,背后的山景即有高远之感又有深远之意,饶有别样的意趣,一座三十二跨的十字型两层廊桥,似凤凰展翅般精妙绝伦地将前后段粘连。第三段的山景复杂却层次分明,有高远、有深远、有平远,渐渐地将峻峭舒展成平缓,岸边是田亩仟佰,绿树林立,静静的港湾前渔舟唱晚,货船临泊,显现出一派浓郁的生活场景。随后有小船待发,连接到第四段。沿着山道,翻过山坡,几座房舍散入其间,江面微波涟漪,烟云浩渺,给人一种虚静又幽远的感觉。而后是一道水坝,上面建有一座水磨房,下有水轮转动,磨房里有人在劳作,这些场景为寂静的江山平添了几许生活气息。第五段山势逐渐平缓,疏疏竹林,浓浓绿树,江南水乡的趣味渐渐浓厚起来,有渔人在江上捕鱼,有文士在亭台观景,渺远处群山逶迤,烟岚渐起,平远美景尽显眼底。最后又是以平缓的江树过度到峻峭的山景为结尾。

整幅画卷的节奏感似宏大的交响曲,舒缓又雄浑壮阔,又似中国戏曲,细腻又不失繁浩。连绵起伏的山景与浩瀚无边的大江融入了北方山水画派与南方山水画派的特色,有咫尺千里之感,是五代、北宋山水集大成之巨制杰作。最难能可贵的是大青绿设色。整幅长卷的主色调是鲜艳浓丽的青绿重色,山脚与天际以赭色来渲染,蚂蚁样大小的人物以玉色、粉白为主,水面以草绿色染就,水纹用笔纤细如丝。构图严谨,工夫繁复,精耕细作,一丝不苟。这种富丽堂皇的浓艳青绿符合皇家的审美情趣,也代表北宋后期大青绿山水进入了新的高峰。难怪元代大学士金溥光在 《千里江山图》 卷末拖尾题跋 :“予自老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工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王诜)、赵千里 (赵伯驹) 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余言为不妄耳。”

写到此处我在想,驸马王诜和赵伯驹都是青绿设色高手,如果王希孟能得高寿,如果宋徽宗赵佶没被北掳,山水画的历史走向可能会改写,毕竟设色和工细一路的更能使阅者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王希孟,在中国绘画史上唯一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画家,他象十四岁的王勃一样(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写《滕王阁序》时才十四岁),是个天才少年,可惜都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令人痛心,可他们的作品,让世人震惊,让后人永远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