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63852056
欢迎访问 上海华侨书画院官网!
书画名家
最新资讯
华侨画坛
华侨画坛栏目
友情链接
画家的画外功夫
    发布时间: 2013-01-15 00:00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讲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要会学写诗,功夫不光要在诗的写作上,比如写诗的格律、对仗、平仄上,诗外的各种文学修养更是一种功夫。
画家的画外功夫
 

■王延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讲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你要会学写诗,功夫不光要在诗的写作上,比如写诗的格律、对仗、平仄上,诗外的各种文学修养更是一种功夫。

画中国画的画家除了画画功夫外,也同样要有画外功夫,这就是读书的功夫和书法的功夫。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画中国画的画家来说读书的功夫很重要,因为读书是为了提高画家的文化修养和有关各方面的理论水平。齐白石说过“书不可一日不读。”陆俨少说过“我以前的学习经验,如果功夫十分的话,四分读书,三分写字,画画也不过三分”。“我反对初学的人,从朝到晚,整天作画,而不及其他,用力虽勤,收效不大”。陆俨少还说:“学画与读书关系,就是一方面能够变化人的气质,潜移默化,使有高尚的情操,心口如一,不为欺诈之事,也无害人之心,这样人品高了,也带动画品的提高”。“学画的提高还必须借重其他学问,扶挟而上。通常称‘诗、书、画’,这三者是互相最接近的姐妹学术。如果只学画而不接触诗与书,也一定会妨碍以后的提高。古人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大自然外,又须读一些古典文学书,增加历史、地理知识。读了书,不仅题画避免常写空款,题上几句,可以通顺一些,不闹笑话。主要是研习了古文诗词,咀嚼涵,可以开拓胸襟,培养意境,改变气质。如果能够自己赋诗作文,当然最好,否则也必须能够欣赏,撷取其中营养,不是这样,感到营养缺乏,发育不良”。张大千说过:“作画若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那么画家怎么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呢?

我觉得画家至少要系统选择这三方面的书:

第一方面是中国书画史,象郑午昌先生编著的《中国画学史》是关于中国画的第一部通史,蔡元培评价它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黄宾虹评论说,对学画来说是:“度世之金针,迷津之宝筏,无以逾此”。只有了解中国画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才能真正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只有认识什么是中国画,才能更好地学习、继承、发展中国画。

第二方面是历代书画论文选。我们的老祖宗,自从有书画创作以来,特别是魏晋、隋唐以来的书画家、理论评论家的著作无数,有选择地读一些著名古代书论和画论,可以了解我们祖先对书画鉴赏的评品标准,对认识中国几千年来的书画艺术可有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比如:六朝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隋唐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记》,王维的《山水论》,五代荆浩的《笔法论》,宋代米芾的《画史》,元代赵孟的《题秀石疏林图》,黄公望的《写山水诀》,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代笪重光的《画筌》等等,读了这些书,对于古人提出的“六法论”,什么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以及历代的工笔画、工匠画、写意画、文人画等都全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当然对画画的提高会有好的帮助。

第三方面是近当代一些大家、大师的画语录。象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陆俨少、傅抱石等大师的画语录,是他们一生学习、创作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后学之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吴昌硕讲的:“苦铁画气不画形”齐白石讲的“绘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虽不得人欢誉,亦可得人诽骂,自不凡庸”。黄宾虹讲的“画之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笔,不求修饰而贵于意,笔不可乱,意不可混,由分明而融洽,含刚劲而婀娜,此古今不易之理,非此即入歧途,而无自得之趣矣”。潘天寿讲的:“一张画画得好不好,重要的一点,就是起结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花鸟画如此,山水画亦如此”。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各种水平的学画者或画家都有学习、参考、指导的作用。我自己有较深的体会,比如我看到戴敦邦先生的文章《一学二躲》很受启发。他所指的一学即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包括向所崇拜的老师学习,要一门心思地学,不能三心二意地学,即接老师的衣钵。二躲,一是指老师也会有缺点、毛病,学老师的优点,就要躲开老师的缺点。二是你学老师的优点后,不能死像,还得躲老师的优点,否则人家一看就是某某人的衣钵,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了。一旦养成一种习惯,要改掉往往比初学还难。明白了“一学二躲”的含义后,我在学吴昌硕、齐白石的画风时,尽可能去努力明白做到学什么、躲什么。比如,吴昌硕的画大气磅礴,雄健浑厚,以石鼓文笔法入画,金石味十足,这是他的优点,但他的画“浊气太重,不仅有火气尚存而且俗气没有完全泯灭。只多花卉、连鸟很少画,造型基本功不及齐白石”(陈传席语)。齐白石的画“优点是清新、淡雅、宁静致远,超过了吴昌硕,表现出天真、童趣。如果画有供人玩赏一面,齐白石的画才是“好玩”(陈传席语)。我在向吴齐画风学习时,学习他们大气雄浑的风格时,同时要多多加入齐白石清雅、天真的优点,防止浊气、老气、旧气,努力使自己的画风能追求鲜明印象,美妙意境,真切感人。

历史上有许多好画家都是大学问家,象王维、苏东坡、唐寅、文征明、董其昌、吴昌硕等,他们不但画画得好,文章学问亦很好,正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他们的画风画格才能更胜一筹,比如唐伯虎中年师从周臣,周臣自认为画艺画格不及唐伯虎,析其由,周总结为“只少唐生数千卷书耳”。所以明代的李日华说:“绘画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何患不臻妙境”?这话意思就是读书与画好画之间应有必然的联系,古今画史上能说明这点的例子还少吗?

中国画一般来说是书法线条作为它的生命,线条是否有书法功夫是成为品评国画艺术成败优劣的重要关键。它是构成国画艺术的骨架,又是书画艺术的基础。这骨架和基础对整个国画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书法与国画虽然是各为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艺术,但书画同源,书与画从古至今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赵孟等创始的“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文人画已无法离开书法独立存在了。

元代的柯九思很具体讲到以书入画:“写竹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明代的董其昌也曾提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这种以书法的技法引入画法,古今都有很多成功之例,同时画家具有书法家的本领和素质亦可以作文人画家气质的一部分。吴昌硕以书法篆刻的笔法融入画中,具有金石味。用篆隶笔法画梅花、兰花,用狂草笔法画葡萄、紫藤,笔力深厚、气势纵横。张大千曾说:“首先须具有书法功力,才善于掌握骨法用笔,这是中国画特有的基础”。如何题画行款,才不致影响画面美,反而产生相得益彰的衬托作用呢?这中间自然有学问。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字写得好,篆、隶、真、行都可以,就是要注意字之大小疏密都得与画面相配合。“画面上的题字,也是很重要的,若字写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画面,所以画家还得好好练字”。陆俨少讲到:“要做到用笔能‘杀’:写字是最好的训练办法,所以学画宜兼学书,练习写字。字好了,不仅题款可以增加画面的美观,而在画时,对于点线用笔,帮助实多。为什么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画的人,初学时画还可观,到后来进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我看缺少写字功夫,或多写而训练不得其法,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中国画崇尚写神写意,方增先曾说近年国画写得少了(即用书法功力入画的少了)以描画细绘的多了(即像画照片,以工笔细绘的多了),这种现象都是画家不重视练书法造成的。戴敦邦在批评靠“做”作画时说:“目前一般流行在青年人物画家中的创作方法,是先完成一幅非常充分翔实的素描稿。这种素描稿和为西洋画创作的素描稿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再把宣纸蒙上去“拷贝”,再边勾墨线边看素描稿,看看勾勾,勾勾看看,以后的水墨渲染全是根据素描稿上的明暗黑白关系一点点“做”出来的,最后再敷上色彩。当然这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但只用这唯一的方法,而不能应付使用其他的办法,那就不好了。而这个方法又有其极其不足之处:中国画创作讲究气势,画面效果要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尽管有时一气画不成,但总要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根据素描稿一点点地‘做’出来的中国画,总嫌做作气太甚,失去了中国画的神采和气势,等于失去了中国画所能给予欣赏者的那种应有的激情”。不少大家都提倡要写不要描,关键是在画家的书法功底上。美学评论家高尔泰曾在《美是自己的象征》中批评范曾的画说:“俗气熏人,使人一见就烦。范曾的画就是这样。所以它只有在行家的圈子以外才有市场”。实际上我也认为范曾的画,俗在书法功力太差,范曾的线条断断续续,拉不到底,拉不长,而且很僵,所有的人物的衣服不管是男是女,是老人是小孩,衣服的线条都象铁丝一样生硬。高尔泰还分析黄胄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精神性’,例如,你把他画的马同徐悲鸿画的马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后者有一种古君子的风度,而前者只不过是动物,是运输工具。这个精神上的差别是巨大的”。这个分析是较有说服力的,徐悲鸿尽管一直提倡素描写生,但由于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又拜康有为为师学书法,各种碑帖学得很精很深,是一个大书法家。虽然留学西洋,但由于文化修养的高古,书法功底很扎实,他的画里见不到西洋味,他画的马、狮、猫,开创大写意一派,前无古人,其后大写意画马者,都受他的影响。而黄胄没有太高的文化,也缺乏很深的传统修养,没有很好的书法功底,他尽管文革前得到很多奖章,但与徐悲鸿一比,差距就出来了,他的画以素描线条为主唱,有潇洒生动的优点,而雄浑、大气就不足,徐有君子之风,黄却只有素描写生。黄只能成为名家而不能成为大师。

中国画的审美意识是以貌取神、注重意境,托物寄情,崇格尚趣。要在一幅画中体现出这些审美意识,必须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胸中储满汉学,才能画中传播唐风,我们应多读书、勤练字,只有手中练就了笔墨的硬功夫,才能更好写神写意,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