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63852056
欢迎访问 上海华侨书画院官网!
最新资讯
华侨画坛
华侨画坛栏目
友情链接
书画名家
文化基因与创新 - 白丁
来源:白丁 | 作者:白丁 | 发布时间: 2012-09-20 | 13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基因与创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不仅自然界一切生命活动受制于基因,而且每一种文化现象也都或明或暗受制于自己特定的基因。创新活动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不可能不考虑基因:一方面要打破基因的过度束缚对基因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基因的基

基因与创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不仅自然界一切生命活动受制于基因,而且每一种文化现象也都或明或暗受制于自己特定的基因。创新活动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不可能不考虑基因:一方面要打破基因的过度束缚对基因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基因的基本特性。其中难度可想而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稳定性是基因最基本的特征。基因在生命遗传活动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复制性功能,是识别事物非此即彼最直观最明显的标识密码。基因是可以改造的,强势基因对相对弱势基因具有吸附和溶解性。当基因链的基本组合裂变后就意味着原物种的消亡。

袁隆平改良水稻基因并不是要将水稻变成野草,更不是将人类的美食变成不可受用的毒品。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当然,有关生物的基因是自然科学的事,在此无意展开。下面要说的是: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当前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既要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进行改良,同时又使其优秀的基本面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的问题。面对这么一个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上下求索,不仅需要理性的智慧、更需要感性的实践。由此可见“创新”二字的分量。

得益于中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诸方面的滋润和淬锻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基因状态。正是这些成熟、稳固、壮大的基因成分才使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永远保持住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并作为民族的象征与民族的生命溶为一体。假如这个象征——独特性丧失了,则意味着我们的民族也将随之而亡。这不是耸人听闻,历史早已证明:千年之前,北方民族契丹军事上很强盛,拥有半壁江山建立辽国,但最终烟消云散。女真能征善战灭辽建金,在军事上不可谓不厉害,最后女真也消失了,大部溶入了汉族。想当年,多少貌似强大的民族像走马灯似的在漠北大草原上风驰而过,没留下多少痕迹,只有在文化上强势的民族延续至今。就连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满族,也大半溶入了汉族。他们习汉字、说汉话,除了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完全汉化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吸收至中华文化之中,不仅丰富强化了中华文化基因而且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党中央提出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的英明决定,是在承认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前提下,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使其各展丰姿,百花齐放,和谐共处,为不同文化基因搭建相互平等借鉴的舞台,是一件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基因的总体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近代,印度分裂出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原因很多,但主因还是文化的不同。前苏联的分化也可看到明显的文化差异在隐秘之中发威。目前,许多地区战火交葛也多与文化差异相关。可见,这些文化玩不转中国式的智慧。

日本人倒是想玩,在台湾统治了50多年也奴化教育了50多年。他们清楚,要想灭其族,必先灭其根,此根非文化莫属。他们的奴化教育之所以没有完全成功不是他们没有竭尽全力,而是中华文化基因早已在台湾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同根同族的两岸人民不管前途多坎坷,分久必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会有这一天!

中华文化特色在那里?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以语言文字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字越久远、越完美,其所记录的民族记忆越丰富、越深厚,便越是不易被其他文化所融化。契丹文字历史毕竟短浅,一冲就垮,至今已无人识别。满文比契丹文历史略长,相对比较稳固,不过识别的人已经不多了,几近消亡(作为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其中还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智慧和习惯。随意打开一本汉语词典,跳入眼帘的每一个方块字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含有各自的底蕴。这里尚未谈及数以千百条成语和歇后语等无法量计的内涵。其中不仅充盈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情趣,其简约、灵活的形式美和朦胧美也给人以思维驰骋的空间。假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丢失,那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同时也就丧失了民族精神的行为特征,直接危及民族的生存。

以宗教信仰而言:尽管我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宗教信仰这个基因相对较弱,然宗教信仰仍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宗教信仰的凝聚力尤在少数民族中间显而易见)。除了几个大教种以外,还有两千年的儒学教育和无数图腾崇拜现象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惯性和生活方式。这个基因虽然较弱,但毕竟尚有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相辅,同样抵御了其它文化的溶解。

以风俗习惯而言:中国的四时八节、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情趣和习惯早已浸润在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春节回家,几亿人迎风冒雨千里跋涉,只为年三十到家和亲人吃一顿团圆饭。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民族中实为罕见,叹为观之。清明扫墓烧纸祭祖,端午赛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腊月二十三送灶王上天,正月十五看灯吃元宵,重阳约友登高望远,冬至煲汤进补,——无一不透着浓烈醇厚的民族味道,发挥着民族黏合剂的作用。难怪让人眼馋,否则也不会有人总想将别人家的东西窃为己有,还腆着脸去申报文化遗产了。

这些情况在平常的日子里,习以为常,似乎并不在意。当国门打开,各种文化一股脑涌进来的时候,当国人口袋里的钱有点鼓并走出国门的时候,再麻木的人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强烈刺激。走在外国的大街上,别人也能一眼就能将中国人分辨出来——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特有的行为方式以及祖先遗传给我们的黄皮肤和黑头发,便是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标志。

走进老华侨的家,听到纯正的北京话或糯糯的吴侬软语,看到供奉的关帝爷或观音菩萨,请你吃上一顿道地的饺子或汤圆,你千万不要惊讶,他在外入乡随俗展示的是洋派,进得家门过的还是中国的日子!“唐人街”现象,聚集而居,中国人表现的尤为明显。其原因不言自明。

随着国际化浪潮甚嚣尘上,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下及西方价值观兜售中,中华文化的基因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将外语学习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就是一例。这里并不是否定掌握一门外语的必要性,也不是否定外语掌握后在某些专业上运用的重要性,但是不管何许人等、不管职业差异,凡是评聘职称都去考外语,至于专业知识如何倒成了其次,外语不过关一切都白搭。难怪这种具导向性、本末倒置的考评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考试的能手、实际工作中的低能儿。这是一种无奈,主要源于外来文化的强势。只有等到中国人不再拼命学外语,而外国人又在努力学中文时,我们才能和别人叫板。问题是让我们的中国人都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青春代价去学在今后工作中未必能派上用途的劳什子是否划得来。我们没看到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职务晋升时需要考外语的。更重要的是,外国的语言文字是和外国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乃至价值观捆绑而来的,在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是否要设立几道过滤网,让我们在提升民族基因的同时又能抵御颓废文化的侵蚀,值得我们深思。

不是吗,有的人学了几句洋话就以为比自己的同胞高出一头,话里话外带着几个洋词以示时尚,人前人后,人模狗样端着洋派标榜与众不同。在外国人面前低眉顺眼,摇头摆尾,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尽管回家大吃臭豆腐,却直怪父母让其投错了胎。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问题出在那里?关键是导向!我们培养的是国家有用的人才而绝不是黄皮白心的洋奴,数典忘祖的二鬼子永远成不了国家的栋梁。在民族纯正语言保护上,我们比不过法国人,这是事实。

当下,对我们文化基因冲击最大的是铺天盖地、蜂涌而至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如果说“语言文字”是强势文化的战略攻击,是温水煮蛤蟆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直接披挂上阵,门前对擂了。在创新的思路尚不明确,进退维谷之际,在“心中无数办法多,方向不明干劲大”彷徨时,后现代主义特别具有诱惑力。创新是文化、尤其是艺术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也不能不创新。创新是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创新时如何扬善除恶,只有在对其解剖之后,既明确何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形式如何,可能会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何种负面影响以后,才能做出选择。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基因又在后工业时代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它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纵深性、中心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世俗性,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呈现出解构理性、消解中心、混淆美丑、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表明艺术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种种社会危机的困惑和思考。是宣泄和无奈,踌躇和无助,膨胀和失落的混合体。它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其中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弊端。正是这些问题冲击着古老民族的精神家园。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会道德、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哲理低俗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导致“快餐文化”泛滥,使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无可能。

再次,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独创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常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创造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从而吸引大众注目和追随是他们实际目的。这种所谓的创新不仅将“媚俗”成为“时尚”,而且将“欺世”也变成“时尚”。

最后,后现代主义的一切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更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这种消解主义不仅会支离我们文化本源,而且还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在崇高、道德、理想被极力否定的喧嚣声中,在以君子为耻,以痞子为荣的价值颠倒的恶浪中,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想起来都让人后背发凉。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我们创新的样板,只有庸材才会去舔别人的屁股,亦步亦趋按着别人意图去折腾。

当然,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毕竟不是一回事,西方文化主流奢侈的生活条件是后现代们想象的基础。而对于刚脱离饥荒、还在追求温饱的国人来讲,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只是一场场泛着彩色泡沫的闹剧而已,除了几个自我感觉膨胀,喜欢意淫的人以外,大部分中国人恐怕无暇顾及,即便碰到“鬼打墙”,调整一下左、右脚,继续走自己路!且中国人天生就有这样的本事,这是基因所决定的——尽管我们的基因还不完美。

历史越来越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创作的源泉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未来科学文化仍然模仿西方的道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版权和发明专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科技和新艺术,那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军事上的霸悍只能横行一时,久治长安的法理非文化莫属。中国的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息,至今尚保留着相对完整的独立精神和自主心态。我们应该能够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历史资源和世界文化资源,不断进行自我生长,自我代谢,自我创新。从根本上扭转数百年来一直是西方文化单向转播的局面,在全世界正在创建新的文化体系当中争取我们的话语权,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一项神圣的使命。